文化传承谱新篇 风情画卷润乡心——《通海口风情》发行座谈会侧记
湖北日报客户端讯(通讯员李林钢)金秋十月,丹桂飘香。10月4日上午,在国庆假期的喜庆氛围中,《通海口风情》发行座谈会在通海口镇隆重举行。编委会成员、作者代表及各界人士齐聚一堂,共同见证这部凝聚着通海口人文精神的文化巨著正式面世。
座谈会上,编委会主任刘祖荣代表编委会致欢迎词。他动情地说:“《通海口风情》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,更是一份盛情邀请,邀请广大读者共同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,感受文字的力量。”他的话语饱含深情,道出了全体编委会成员和百余位作者的共同心声。
图书封面 南海出版公司 封面设计 夏甸清
七年磨一剑 匠心著华章
《通海口风情》的诞生,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。从2019年春节启动筹备工作,到2024年7月定稿,历时近七年。这部由余立功担任总纂、98位作者倾情创作的70余万字文化典籍,收录了134件作品,从14个维度全方位展现了通海口的地理风貌、历史沿革、人文风情、民俗习惯等。
据了解,编委会成员大多是耄耋之年的退休老人,他们不计报酬、义务劳动,全凭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担当。韩训政老师常常工作到夜晚十点,通过微信与总纂沟通稿件;王泉远、雷本海等老先生积极组稿、校稿、提供素材;顾绍柏老先生欣然为本书作跋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部分赐稿人如张定福、雷震山两位老先生,抱憾未能等到本书面世便驾鹤西去。
众人拾柴火焰高 乡情汇聚成大爱
《通海口风情》的编纂,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。镇党委、政府高度重视,在组稿、联络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。柳李村涂阳斌、潘坝村陈青、武脑村朱墨、碾盘村王庆耀、共和村石绪伟等成功乡贤倾力相助,以拳拳之心表达爱乡之情。非通海口籍的沔阳成功人士杨祖泽、金成、印贤涛也主动提供资助。
总纂余立功在前言中深情写道:“这是一部众人拾柴、众志成城的集体作品,彰显了通海口人的凝聚力、战斗力和影响力!”他坦言,最初并未想到会与这本书结缘,但老先生们对信念的执着、对家乡的热爱、对传承的担当,深深感染了他。作为土生土长的通海口人,他将这份责任视为“用另类方式为家乡尽绵薄之力”。
风情万种展魅力 文化自信谱新篇
通海口自南北朝梁天监二年(503年)置沔阳郡起,直到1952年,一直是郡、府、路、州、县治所在地。这里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故乡,是近代鄂中第一个红色政权所在地,涌现出以胡幼松烈士为代表的革命先驱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这里诞生了全国最早的农业合作社之一——沙岭农业合作社,其经验被收入《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》。
《通海口风情》以浩瀚的历史长河为经,以大通海口的版图为纬,以生产生活于其上的人民为中心,编织了一幅壮丽的通海口画卷。书中既有对风土人情的细腻描摹,也有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;既展现了通海口人勤劳勇敢、睿智包容的精神品格,也记录了这片热土在改革开放中的羽化成蝶。
正如余立功在前言中所言:“通海口,已经深深烙印在人们骨子里,流淌在血脉里,映照在梦境里,是一生及至几代人的牵挂,形成一种近乎痴癫的‘通海口情结’。”这种“恋乡之情”,正是《通海口风情》的精神内核。
图书发行座谈会现场
文化接力永不息 风情画卷续新篇
座谈会上,与会人员纷纷表示,《通海口风情》的出版,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一次系统梳理和总结,更是推进通海口经济社会发展、繁荣本地文化的重要举措。这部书如春风化雨,滋润着读者心田,必将成为宣传通海口、了解通海口、热爱通海口的重要窗口。
刘祖荣在欢迎词中动情地说:“我们的发行座谈会终会落幕,但通海口风情将永不落幕。她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,沉淀在我们的举止中,等待被重新发现,被继续书写。”他期待广大读者把书中的故事传遍四方,期待文学艺术家们以新的形式诠释这些素材,让古老的风情焕发当代光彩。
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脉和灵魂。《通海口风情》的面世,标志着通海口文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,通海口镇将继续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,讲好通海口故事,传播通海口声音,为推动文化强镇建设、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。
当明天的太阳升起,通海口风情的故事将继续书写,这场文化盛宴的芬芳将永远飘荡在江汉平原的上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