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又至忆慈母
别世芳(仙桃人,现居北京)
秋风送爽时,重阳又至。农历九月初九,这一承载着传统意蕴的节日,总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20多年前,从北京匆匆赶回湖北老家,陪母亲共度重阳的那段往事……
那是2003年9月26日,离重阳节还有一周时间。当时我正在武汉市的海军工程大学,参加总装备部组织的培训班,结束后向单位领导请示获批,便想着顺道回毛嘴看看父母。
年近七旬的母亲见我特意赶回老家来过重阳,喜得眼角眉梢都堆着笑,一定要亲自上街买些好菜,让一家人吃顿团圆饭。我怎么劝都拦不住,母亲便着急地对我说:“你不要拦我了,你千里迢迢回来一趟多不易,到家了,我心里非常高兴,我做你最喜欢吃的家乡菜‘沔阳三蒸’给你尝尝。”我忙说:“那我陪您一块儿去买!”母亲笑得更欢了,连声道:“那可太好了!你说买啥,妈就买啥。”
母亲年事已高,双腿不太灵便,走起路来总是慢悠悠的。她提着竹篮,挨着我并排走着,一路絮絮地说些家里的琐事。人们都说树老根多,人老话多,母亲到了这把年纪,话自然多些。我们做儿女的,即便偶尔觉得絮叨,也要耐着性子听下去,还得摆出乐意听的模样来,让她舒心,才是最要紧的。
离家不远,穿过马路便是菜市场。母亲忽然停住脚步,习惯性地把竹篮从右手换到左手,腾出的右手径直向我伸来,她是想牵着我过马路。那一瞬间,一股深沉的母爱漫过心头,让我的内心震颤起来,母亲这动作,我太熟悉了啊!
记得刚上小学时,我还不满6周岁,每天上学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走到学校。母亲总惦记我的安全,坚持要送我过马路,看着我走进校门才转身回家。每次过马路,她都会朝我伸出右手,紧紧牵着我的小手,一步一步小心地挪过去。走在路上,她还总不忘叮嘱:“过马路可要当心,瞧见有车过来,就站着等车过去了再走,别急着往前跑。”
时光荏苒,40多年倏忽而过。从刚上小学到如今,昔日被母亲牵着的小手,早已长成了能为她遮护的大手。而母亲的手,也增添了层层粗糙的纹路。可她牵我手的动作,却依旧那样熟稔自然。我没有直接把手递过去,而是伸出一只手从母亲手里接过竹篮,另一只手轻轻握住了她的手。我对她说:“妈,小时候您总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,今天,换我牵着您过一次吧。”母亲脸上漾起笑意,点了点头,眼里闪过一丝惊喜。我又轻声对她说:“您年岁大了,腿脚不比从前灵便,应该服老啦!以后出门过马路,记着一慢二看三通过,车多人挤时,您就多等会儿,别急。”母亲连连点头:“我知道啦,你放心。”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的诗里写道: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”我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时,这句诗忽然漫上心头,让我感慨万千。
自18岁参军离开家乡,我几十年一直在部队当兵服役,与父母聚少离多,心里总揣着一份亏欠。都说自古忠孝难两全,每逢佳节,对父母的牵挂与思念便格外浓重。每次回老家探亲,我都会在短暂的日子里,多尽几分力,尽自己所能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。
“岁岁重阳,今又重阳”。每当这个浸着桂香与敬老的节日来临,我总会想起20多年前那个重阳节。陪母亲登高时,她扶着栏杆望向远方的身影;品尝菊花糕时,糕点甜丝丝的余味漫在舌尖;一家人围坐灯下,话里话外淌着的暖意……那次相聚太短,像一枚温润的玉,在记忆里越磨越亮。原来,所谓陪伴,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告白,而是把琐碎的时光缝进日子里:牵着她的手慢慢走,听她絮叨家长里短,看她为一顿饭忙前忙后。
如今重阳又至,风里飘着熟悉的桂香,只是身边少了那个会笑着牵我手的人。才懂,当年那些寻常的陪伴,早已是岁月赐给我,也赐给母亲最珍贵的重阳礼物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