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光深处的诗笺:半世师生缘未央
张叶贵(仙桃人,现居福建泉州)
五十年光阴如潺潺秋水,漫过记忆的堤岸,终将青丝浣作霜雪。
退休后的第二个秋天,桂香正浓,我回到故乡仙桃,怀揣珍藏半生的心愿——拜谒小学恩师盛国洪先生。
缘起:墨香为引,重逢如诗
秋光温润,七八位花甲同窗,相约在张沟小镇的一家酒店,共赴这场期盼了半个世纪的约定。包间素净雅致,墙上“太白遗风”四字格外引人注目——正是盛老师的墨宝,笔势酣畅,气韵沛然,满室清嘉。
见到神采奕奕的恩师,我们这群“老学生”欣忭难抑,感怀不已。悠悠韶光未曾留下多少旧照可追忆,老师却仍从我们染霜的双鬓、刻满岁月痕迹的眼角,辨认出五十年前那群懵懂少年的模样,轻声唤出每一个稚嫩的名字,“桂桂”“钱阿子”“嘿坨”······当童年的趣事被娓娓道来,记忆的闸门悄然开启,那些青葱岁月的画面在秋光中渐渐清晰起来。
此情此景,令我心潮涌动,遂将着意准备的一首小诗即席吟诵:《谒盛师》启蒙师恩润梓桑,五秩相逢鬓染霜。围炉共话少年事,唯愿松筠福寿长。
四句短章,敬意流转,将半世感念凝于尺幅。“润梓桑”喻先生教化如细雨润泽乡土,似春风温煦赤子心灵;“鬓染霜”是岁月深镌的印记,默默见证着从总角垂髫到华发满头的生命旅程;尾句“松筠福寿”殷殷祈愿尽在其中,唯祝恩师如松竹长青,福寿康宁。
欢聚:诗心相映,情凝墨端
合影时刻,在“太白遗风”的墨韵之下,恩师居中安坐,学生们簇拥左右,镜头定格的不只是重逢的笑颜,更是师道传承的美好见证——先生是那厚重的根基,我们则是他笔下生发、挥洒的万千墨毫。
把盏促膝,情暖意浓,令先生欣然命笔,即兴赠诗:
半世光阴谈笑中,
一席华筵喜重逢。
昔时启蒙情犹在,
此日观贤气自雄。
桃李争荣承化雨,
芝兰竞秀沐春风。
感恩门下多贤俊,
共举金樽醉晚红。
——感谢诸贤契们的一片深情
老师诗作珠圆玉润,情透纸背。颔联中,“启蒙”往昔与“观贤”当下隔空相望,师者半世耕耘的心血与欣慰尽在其中流淌;颈联则绘就一幅温润画卷——“桃李”“芝兰”的生机,“化雨”“春风”的滋养,已臻生命与教化相济相成的圆融之境。最动情处,莫过于尾联“感恩”与诗末“感谢”的悄然呼应,这师与生之间的双向感念,将谦和仁厚的师者风范,浸润得如秋月澄明,澈映着师道的真谛。
唱和:诗意寄情,心声共鸣
捧读盛师原玉,我彻夜难眠。窗外秋月如水,五十年前的琅琅书声仿若在耳边回响。反复推敲,方步韵奉和:《敬和盛师重聚诗韵》五秩流光弹指中,程门立雪喜重逢。三尺讲台培根厚,万里云路气正雄。沧海扬帆酬夙志,碧霄展翅趁东风。樽前共话师恩重,桃李枝头映晚红。
老师珠玉在前,学生步韵愰恐,唯秉赤诚,略表心迹。拙作中,“程门立雪”彰显师道尊崇;“三尺讲台”遥接“万里云路”,道尽根基与远方之因缘;“沧海”“碧霄”间,方见学子驰骋之天地。尾句“桃李枝头映晚红”意境浑成——枝头那抹最艳的红,是师者心血凝注的结晶,亦是学子生命绽放的华彩,彼此交融,相映成辉。
余韵:时光留痕,情润岁月
聚会虽短,流连忘返。我将这段重逢的珍贵时光精心剪辑,配以《光阴的故事》悠扬的旋律,短视频在社交平台收获满屏感动与共鸣。当熟悉的音乐响起,画面中“太白遗风”的墨韵与师生的笑颜温柔交融,这段跨越半世纪的情缘,化作满天温暖的星火,在记忆的夜空里熠然闪烁。
师恩如墨,晕染半生岁月;同窗如笺,写尽流年情深。墨香未散,诗韵犹存,这场跨越半世纪的重逢,早已将师道传承、同窗契阔,细细绣进时光的诗笺。半世缘未央,此情如诗,缱绻在每一个晨昏岁月,绵绵流淌,愈久弥香。

